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经济时评:沙坪坝的“车”,要瞄准西边“开”
阅读量:0 发布时间2025-08-13 21:0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沙坪坝汽车产业,生长速度有点让人吃惊。今年前5个月,该区汽车业产值21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27%。2024年,其汽车产值529.7亿元,同比增长138%。

当然,和既有的几个汽车大区比较,沙坪坝尚有不小差距。比如,2024年,两江新区汽车产业产值2482亿元,渝北1902亿元。

在笔者看来,沙坪坝的“车”,如果瞄准西边“开”,完全可以“开”得更快一点。所谓西边,即针对俄罗斯、欧洲、中亚市场的出口。专门瞄准对这些市场的出口,基于既有的围绕赛力斯形成的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扩充产能,或许能有更惊喜的收获。

为啥这样说?先看数据——2024年,重庆汽车总产量为254.01万辆,同比增长9.4%,但当年出口汽车47.7万辆,出口的同比增幅高达29.6%。换句话说,出口,已经成为拉动重庆汽车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重庆这些车,出口到哪儿了?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市场以33.5%的份额位居第一,俄罗斯市场以30.6%的份额位居第二,东盟市场以25.0%的份额位居第三,拉丁美洲和中东非洲市场分别以21.8%和18.0%的份额紧随其后。

请注意,欧洲和俄罗斯市场,占了重庆汽车出口的6成多。通达这两个市场,走中欧班列显然是路线最短的。

作为中欧班列(渝新欧)的始发地和核心承载区,沙坪坝在服务这些西向市场的物流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功能优势。如果说面向东南亚、美洲等市场的出口,走长江水路是成本最优解,那么面向亚欧大陆腹地的出口,从沙坪坝出发的铁路,则是效率最优解。

不过,根据多个渠道的数据推断,2024年,重庆始发的经中欧班列出口的汽车,在5万至8万辆之间,占重庆汽车出口总量的10%-17%。

显然,重庆很多汽车的出口线路,是通过长江至上海转运,或者经陆海新通道发往欧洲市场。原因是多方面的,铁路物流价格贵,或是主因,但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加速迭代,单车价值越来越高,产品的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物流成本在汽车总价值中的占比相对下降,而时间成本的重要性则日益凸显。

铁路运输虽然单位运费高于水运,但其带来的时间效益是巨大的。相比海运45-50天的周期,铁路运输15-20天即可抵达欧洲。这节省的一个月时间,意味着企业能将数以亿计的在途资金更快地回笼。对于高价值的新能源汽车而言,这种以时间换效益的综合账,使拥有铁路枢纽的沙坪坝,优势愈发明显。

针对“西边”市场培育发展汽车产业,沙坪坝的另一大优势是拥有综合保税区,这一平台与两江新区和渝北区所依赖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形成了功能上的差异化互补。后者是典型的“水港+空港”型枢纽,服务于全球海洋贸易体系;而前者则是紧密依托团结村铁路中心站的“陆港”型枢纽,其战略重心就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陆路贸易。这种“制造+保税”的模式,尤其适合沙坪坝发展汽车出口业务。

具体来说,无论是为规避关税壁垒而进行的KD件(散件)集散包装,还是为提升供应链效率而进行的保税仓储、全球分拨,都可以在生产基地旁高效完成。这种“前店后厂”式的无缝衔接,是其他区域难以复制的独特竞争力。

中国汽车产业,必然有一轮产能大整合。这是规律。重庆已经形成集群优势,各种要素正加速集聚。例如笔者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所说,前不久,吉利把在杭州设立的智驾团队,整合到了其在重庆收购创立的千里科技。

越来越多的“车”朝重庆“开”来,对沙坪坝而言,这是必须要抓住的机遇。沙坪坝已经围绕赛力斯构建起了产业生态,又背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导向,拥有广阔的协同发展空间,同时,它的新增产能多为全新规划建设,在智能化、绿色化程度上更具后发优势。

总之,沙坪坝汽车产业很有未来,但不在于与企业强区进行简单的体量比拼,而在于立足自身独特的枢纽优势,坚定地走一条差异化的“西向”发展之路。只要继续将先进的制造能力与高效的陆路通道、灵活的保税功能深度绑定,沙坪坝就有望在这场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乘势而上。

原稿点击:经济时评:沙坪坝的“车”,要瞄准西边“开”-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