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山东农业大学:红绿交融 理实一体 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
阅读量:0 发布时间2025-09-13 03:41:00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紧紧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目标,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红绿交融,理实一体”改革理念,通过“三项融入”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三级实践”丰富了思政课内容和形式,通过“三个结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三项融入 打造“红绿交融”思政课

把爱农情怀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学校把爱农情怀融入思政课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立志成为知农爱农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将绿色元素融入思政课内容体系。学校建设涉农思政教学案例库,将强农报国故事、农业生态文明、中国百年乡村变迁、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等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以生态文明研究成果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开设“人与自然概论”公选课,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把乡村实践融入思政课实践体系。学校把思政实践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暑期大调研,建设乡村振兴驿站,引导青年学生走进基层一线,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增强强农兴农使命感,自觉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级实践 打造“理实一体”思政课

课内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开展“耀动青春·我爱思政”微视频大赛,鼓励学生针对社会现实问题,以敏锐的视角进行微电影创作,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空场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开展经典诵读大赛,引导学生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深度融合,在学史增信中砥砺奋进,在学史明理中领悟真谛,在学史崇德中锤炼意志,在学史力行中担当作为。

校园实践突出“三农”特色。学校积极开展思政宣讲大赛,立足中国共产党在各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自身经历出发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用独特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三农”故事。利用学校实践站园和实习农场资源,组织开展“三夏”劳动和“三秋”劳动,让学生感悟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泰山文化,打造“中国共产党与百年乡村变迁”初心课堂和“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与青年使命担当”同城大课堂两个实践品牌,引导学生树立强农志向。

社会实践彰显责任担当。学校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大调研,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返回家乡开展调研,增强学生与家乡的乡土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山东省建设10000个乡村振兴驿站,覆盖全省20%的行政村,每个驿站配备1名学生科技专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志愿服务、了解农业生产问题,引导学生练就兴农本领。

三个结合 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教育与技术结合,创建贴近学生的思政课堂。学校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思政课程知识图谱。深入分析学情、精准把握学生对思政课的需要,针对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创建了“N+4+3”混合式、“N+PT”问题链合作式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三农”故事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实现政治话语、教学话语与“三农”话题的有机衔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贴近“三农”的思政实践形式。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级递进的实践内容分别由教研部、学院、学校组织实施。课内实践由任课教师统一布置突出“三农”话题的实践任务,学生全员参与、自由组合,期中遴选、期末决赛。校园实践中理论宣讲大赛以我国在“三农”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主题,各学院在初选的基础上组队参赛。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环节主要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农业,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感受伟大实践,增强四个自信。学生通过参与大调研和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撰写乡村实践报告,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考核与行为表现结合,创新“知行合一”的思政实践考核体系。学校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思政实践考核内容,创新了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在内的思政实践考核体系,其中课内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微视频展演、经典诵读大赛、“三农”故事讲述等情况;课外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思政宣讲大赛、“鲜活”三夏劳动、参加初心课堂和同城大课堂等情况;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与“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大调研、乡村振兴驿站建设、“强农有我”青春志愿行等情况。

学校思政课教学通过“三项融入”的突破,“三级实践”的递进,“三个结合”的实现,在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树立强农志向、练就兴农本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课程的作用。

(作者:张然 张方爱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