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一场以“烽火弦歌·文脉永续”为主题的《坪石先生》高校联盟观影活动在汕尾举行。
本次活动由汕尾市中山大学校友会与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友会联合主办,两校校友代表、文化学者及青年学生齐聚一堂,通过光影回溯抗战时期教育救国的峥嵘岁月,激荡起校友之间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价值共振。
致敬先辈:光影中的抗战丰碑
“我们希望通过观影,让大家感悟到先辈的风骨及精神,也鼓励我们将这种人文气节传承下去。”观影前,汕尾市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郭文兰表示,“坪石先生”代表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的担当,他们的精神不仅是校友的骄傲,更应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灯塔。
此外,郭文兰也衷心希望各大高校校友能够团结一致、凝聚一心,进一步建立校友产业联盟,整合校友资源,共谋校友事业发展,共话母校美好未来,助力推动家乡汕尾振兴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友会会长卓学龙表示,非常感谢所有为这部影视付出辛勤努力的工作者,正因为有了大家的精心策划筹备和无私奉献,才能让这场活动能够圆满呈现,让光影铭记历史,让文脉照亮未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影《坪石先生》将镜头对准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西迁粤北坪石的悲壮历程,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中的风骨与担当。
各位校友通过影片,重新认识了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等教育先辈,走进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影片中,教授们在茅屋柴扉中授课、在烽火连天间钻研的身影,让现场观众动容。这部电影不只是讲一段迁校历史,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乱中仍然坚持传承文化、保护学生的精神体现。
影片结束后,影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所有人都在向救国先辈的大义致敬。
沙龙对话:文化与精神的共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观影活动还邀请了《坪石先生》导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甘小二,影片片尾曲的创作者胡茂帆为大家现场分享创作理念心得。
这部电影以中山大学的校史为切入口,通过学者型导演的严谨与文人电影的诗意,将历史档案与艺术创作熔铸为一部“慢火细熬”的岭南史诗,正如粤北老火汤般,在平静表层下蕴藏着滚烫的文化血脉。
观影后的对话沙龙再次将活动推向高潮。校友们从影片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双向映照。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塑造脊梁。
讨论中,汕尾海陆丰的红色底蕴与抗战教育史交织成独特视角。作为革命老区,汕尾的红色基因与“坪石先生”所代表的学术坚守精神形成深刻呼应。
一场观影,一次对话,唤醒的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认同。在汕尾这座拥抱着山海与革命历史的城市,“烽火弦歌”的故事从未远去。而新时代的“文脉永续”,正需如此般——以历史之光映照前路,以先生之风催生行动。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陈保良
【作者】 陈保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