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武汉一家指定采集医院内,一场“生命接力”上演。“00后”村医小刘与“80后”厨师敖师傅躺在采集床上,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献出造血干细胞。
小刘和敖师傅分别成为湖北省第747、748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敖师傅:小店早餐供应暂停一周
“因本店敖师傅要到武汉献大爱,为挽救白血病人捐献骨髓,本店早餐不能正常供应,拟定9月1日起暂停早餐供应,具体恢复时间待定……”最近,荆门一家餐馆的门上贴出这样一张告示。
小店早餐供应暂停公告。
小店早餐供应暂停公告。
敖师傅说知道他要来武汉捐髓,老板很支持,还收获了老顾客们的暖心祝福,让他很感动。
敖师傅在配合采集造血干细胞。
“能挽救一个患者,给对方带去生的希望,我感到很自豪。”9月8日,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敖先生略显虚弱,但语气难掩激动。
多年来,敖师傅有无偿献血的习惯,2005年到2025年,他累计献血9次。2021年4月,一次献血时他看到的中华骨髓库的宣传海报,“上面说造血干细胞能救白血病患者,我想着自己身体好,就留了血样”。
今年6月,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时,正在店里忙碌的敖师傅毫不犹豫应允。起初,他的父母因担心影响其健康表示反对,敖先生连续一周打电话普及相关知识,最终获得家人理解。
小刘:“能帮上忙,我觉得很有意义”
“对方和我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能帮上忙,我觉得很有意义。”收到受助患者的手写信后,21岁村医小刘说。
今年6月,他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虽然签字时就做好了准备,但没想到这么快能配型成功。”大学期间,小刘就曾3次献血,并在第一次献血时加入中华骨髓库。
小刘在配合采集造血干细胞。
从初步同意到完成体检、高分辨,再到最终确认捐献,小刘始终没有犹豫。“领导很支持,说这是件好事。” 他请假一周多,但因工作特殊,其间仍通过电话远程处理社区慢性病随访、患者建档等紧急事务。
捐献过程比他预想的更具挑战。因血管较细,原定的双臂采血方案调整为颈部扎针。“当时挺害怕的,但既然走到最后一步,就不能放弃。” 他强压紧张和害怕的感觉,配合完成整个采集。(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章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