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林杨之甜
8 月 19 日傍晚,滑县留固镇程新庄村的文化广场上,小马扎排起了长阵。锣鼓声刚起,抱着孩子的妇女就往前排凑,晒得黝黑的老汉们摇着蒲扇,笑眯了眼。演出一开场,大妈们踩着鼓点扭起秧歌,唱坠子的演员亮开嗓子就是句乡音,台下掌声像夏日骤雨般泼洒开来,连襁褓里的娃娃都跟着蹬腿拍手。
“比赶大集还热闹!” 村民程希卫举着手机给外地打工的儿子直播,屏幕里映着台上快板演员的身影。
“以前农闲蹲墙根儿晒太阳,现在月月有大戏,你看这《说说家乡新变化》,唱的不就是咱村修水泥路的事儿?” 他身旁的年轻女士正录着舞蹈视频,打算发朋友圈:“让城里亲戚瞅瞅,咱村头舞台不比大剧院差!”
这场热闹的演出,是留固镇文化合作社的日常。自 2021 年由滑县文化合作总社留固分社转型以来,这个扎根乡土的文化组织已让 38 个村的文化生态悄然变脸。“单是去年,村级合作社就办了 300 多场活动,演员是庄稼汉,观众是街坊邻,演的都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镇文化站站长耿战士翻着活动台账说。
在留固镇,文化合作社的 “土味” 里藏着巧思。会唱老调的民间艺人、返乡的专业文艺骨干、种地间隙练身段的 “庄稼汉演员”,组成了最懂乡土的创作团队。快板《都是彩礼惹的祸》把村里真实的悲剧搬上舞台,成了移风易俗的 “活教材”;广场舞《咱村的新生活》里,队员们比划着摘辣椒、收玉米的动作,跳出了田间地头的烟火气。“老百姓不爱听空话,就得演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儿。” 耿战士说,春节期间的 “村晚” 能连演三小时,戏曲、走秀、三句半轮番登场,成了全村最盼的文化盛宴。
让文化活动 “活” 起来,得有实打实的章法。镇里整合了每年 5 万元镇级经费和每村 3000 元文化经费,专款专用,但这钱不是 “大锅饭”。村级办活动要提前三天报备,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档案 —— 照片里的条幅得标明年份村名,服装得和季节对得上,连简报文字都得经文化站审核。“又一次西留固村报的广场舞活动,照片里有人穿棉袄跳《映山红》,明显是旧图凑数,当场就给退回去了。” 分管宣传的镇党委委员师越说,较真儿才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规范里长出了生命力。如今的留固镇,文化能人成了“香饽饽”:西尖庄村的书法老师李景仕带着孩子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练字,镇机关退休干部王士芳的柔力球队吸纳了 20 多个农家妇女,东留固村的王艳红教会了三个村的姐妹跳广场舞。200 余名社员里,一半是 “半路出家” 的农民,却能把秸秆还田、厕所改造这些新鲜事编成三句半,台下观众举着手机直播,让留固的乡音顺着网线传到了全国各地。
文化的浸润,正在悄悄重塑乡村的气质。81 岁的宋计分编的小品《彩礼风波》巡演后,有村民主动退了高额彩礼;以前农闲时牌局遍地,现在傍晚的文化广场成了最火的聚集地。东留固村支书王士军指着广场旁的 “好人榜” 感慨:“一场演出比十次说教都管用,现在村里评先进、选模范,大伙儿劲头足着呢!”
暮色渐浓,程新庄村的演出散了场,村民的笑声还在广场上打转。“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晓晔望着远处亮着灯的文化活动室,那里还有村民在排练新节目,“这些村头舞台不只是演节目,更是育新风的阵地,让老百姓在欢歌里挺直腰杆,把日子过出奔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