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主办的“四川省‘十四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四川水稻创新团队新品种展示示范现场观摩交流会”在绵阳市安州区举行。
与会专家深入安州区黄土镇方碑村的展示基地,实地考察了由育种攻关项目组、水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团队选育的53个品种(含对照品种1个)的田间表现。其中“十四五”期间育成品种39个,为“十五五”储备品种13个。
此次交流会展示的水稻新品种体系完整、类型丰富,涵盖高产、优质、抗病耐逆、专用及生态友好等几大方向,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其中“玉龙优1611”作为项目标志性成果,集超级稻认证、“稻香杯”特等奖及省主导品种三大荣誉于一身;“品香优美珍”同样获评超级稻与省主导品种,全生育期约148天,适宜老百姓大面积种植,整精米率较普通品种可高出20%,四川鑫源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咏菠告诉记者:“这个品种在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地推广面积接近60万亩,能带动亩增产值可达300元。”
专家们还多次强调“绿色”、“安全”理念,指出农业环境友好需从品种选育源头破题。此次会议展示了“玉龙优620”等氮肥高效利用品种4个,在减氮条件下仍保持高产性状,减少氮肥使用量30%以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此类环境友好型品种的规模化推广,正是实现“绿色农业”目标的关键路径。
交流会还特别聚焦专用型水稻品种的产业价值,展示的“千乡优珍酿”等8个米粉加工、酿酒等专用品种正是“以需定产”理念的生动实践。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向记者介绍:“这类专用稻在品质指标上与食用米饭的品种存在显著差异——它们更注重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垩白、粒形等加工适配性指标,而非单纯的食味品质。通过培育高产优质的专用加工型品种,我们能够精准对接食品加工产业链需求,为后续延伸水稻产业价值链、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提供品种支撑。”
此次观摩交流会不仅展示了四川在水稻育种领域的硬核实力,更通过“田间-实验室-企业”的闭环创新,为“天府粮仓”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彰显了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四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