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前海管理局供图
9月6日,前海迎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简称《前海方案》)发布暨扩区四周年。四年来,这片面积扩大8倍的热土,以“向前向海向未来”的姿态奋进前行,勾勒出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独特发展图景。
数据显示,前海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1755.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008.8亿元,年均增长超10%;2024年前海进出口总额7066.5亿元,比2021年接近翻番;2025年1—7月,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6.8%、5.5%、14.4%,发展动能持续澎湃。
“在《前海方案》的引领下,前海扩区实现功能布局的战略性重塑,推动空间资源与产业功能深度融合,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初步成形并持续完善,前海正从一个深港的链接点逐步转变为世界地图里中国和外部链接的重要枢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达说。
改革开放纵深提质
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形
波兰最大综合性律所之一的波兰高柏歌岚律所,以及台湾总资产第二大、市值第一大金融控股公司富邦金融全资附属公司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日前相继获批在前海设立代表处和筹建分行,而其落子均与前海近年来以制度型开放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密不可分。
比如,在金融改革上,前海已实现“六个跨境”金融创新品牌,推进“金融支持前海30条”落地,形成14项全国“首创”“首批”金融创新实践,前海自由贸易(FT)账户跨境收支1.15万亿元。
在法治开放上,深港国际法务区已集聚法律服务机构265家,成为国内法律资源最集中、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区域之一,深圳国际仲裁院2024年受理案件争议金额达1423亿元,居全球前三。
“前海的最大优势和吸引力就在于持续的制度创新,让其规则逐渐联通港澳、接轨国际,为外资提供最优营商环境。”万汇资本执行董事周光耀说。
数据显示,前海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片区榜首,包括全国首立区域性投资者保护条例、首创企业开办“双录签名”制度、首落香港“智方便”促深港跨境政务互通、首推“AI+产业资金审批”改革等;《前海方案》72项任务69项已落地生效,3项加快推进中。
深港共建发展共同体
多领域多维度实现规则衔接
“没走样!”9月1日,前海创新教育集团前湾学校开学,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严迅奇激动不已,这是全国首个由港企全流程参建的深港融合政府投资项目,亦是深港建筑工程领域规则衔接障碍破冰之举,系统性破除该领域两地执业壁垒。
前海除了逐步实现“港人港税”“港资港法港仲裁”,近年来还从机制、规则、基建、民生多维度推动深港深度融合。
目前,前海全域实施15%企业所得税优惠,免征港人个税超香港部分;实现香港注册建筑师、港澳税务师、港澳导游等26类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执业;开通港澳跨境巴士、直升机航线,并加快港深西部铁路规划建设;推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下称“梦工场”)“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1510计划”,为港人在前海创业、就业扫清障碍。
“前海在金融、法律、科技和专业服务,以及便利香港居民创业、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均有不少惠港政策,大大拓展香港人才和企业的发展空间,说明前海的深港合作走实向深。”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说。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万家港企在前海布局业务,在该地工作和生活的港人数量超1.2万人;截至7月31日,梦工场在园团队535家,累计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
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
现代服务业占比超65%
前海扩区后,拥有了海陆空铁港“顶流”配置,产业空间完全打开。前海随即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布局18个产业集聚区,并做优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三大平台,逐渐构建起“现代服务业引领、新兴产业支撑、未来产业布局”的产业体系。
“通过整合深圳机场、深中通道、深圳西部港区等战略枢纽,前海打通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物流通道。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带动电商、港口贸易等业态升级。”王达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前海分院副院长时鲲也认为,前海在原有优势领域基础上,新增海洋经济、信息服务等新兴赛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不断深化。
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884.4亿元,较2021年规模接近翻番。2025年1—7月,现代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125.3亿元,同比增长8.6%,占前海地区生产总值的65.1%。
“过去四年,前海完成了从‘大规模开发建设’到‘精细化运营提升’的关键转型,同时持续强化全球高端要素配置能力,为深圳和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时鲲说。
王达认为,前海在《前海方案》的首阶段目标任务完成度远超预期,未来只要充分调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区域中观产业协同、企业微观主体活力,必将稳步迈向2035年发展目标,成长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开放门户。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