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家庭——家庭成员以雷锋为榜样,用爱与奉献诠释着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这就是刘抗美家庭。2025年5月,刘抗美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7月23日,在和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刘抗美和休闲摄影联盟辽宁俱乐部的部分成员正在排练庆“八一”军歌演唱会。虽然年逾七旬,但她依然精神矍铄,参加文明实践的劲头没有丝毫的减弱。
在文明实践中心三楼大厅的文明家庭图片展上,刘抗美的文明家庭事迹正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其一家三口用实际行动书写文明与大爱的感人故事——
19年坚守
超越血缘的“母爱守护”
2005年5月的一天,刚退休不久的刘抗美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二百孤儿找“妈妈”》的报道,文中邀请有条件的家庭定期把儿童福利院的孩子领回家助养。放下报纸,她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和丈夫尹士国商量后,当天他们就来到了沈阳市儿童福利院。一个右手残疾并患有先天唇裂的小男孩“月月”便成了她助养的第一个孩子。
从那天起,刘抗美用19年时光先后助养了10名孤残儿童。无数个凌晨,她奔波送医守护病童;为攒助养金,她省吃俭用,从不为自己购置贵重衣物。12万元花销、2000余篇成长日记、10万张影像记录,每一组数字都凝结着她对孩子们超越血缘的深情。她不仅提供物质支持,更以精神陪伴为孩子们撑起温暖天空,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下的“妈妈”二字,就是对她最真挚的回应。
刘抗美和尹士国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鲜奶、儿童套装、水果和玩具,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爱心。
热心公益
点滴践行诠释党员担当
多年来,刘抗美走在公益路上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特别能理解雷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那种感受。”日常中,刘抗美以“小善”诠释党员初心,将文明与奉献的“大爱”融入生活细节:她义务托管邻里孩童并帮助他们辅导课业;连续几年春运、暑运期间,她都到沈阳北站当志愿者;作为辽宁省老干部大学综合系的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学习部长,她经常组织同学们参加公益活动,比如中秋节、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捐赠物品,义务为老人们理发、量血压、表演文艺节目,还多次受邀到一些大学和社区里讲党课。
四年前,刘抗美同时办理了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手续。她说:“即使将来自己去世了,也要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最后一点贡献。”
爱心传承
文明家庭的“价值坚守”
将美德融入家风,带动家庭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是刘抗美数十年坚守与追求。她的丈夫尹士国曾是火箭军某部的一名干部。她几十年如一日支持丈夫扎根军营、为国奉献,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女儿难产、母亲住院时,丈夫无法归家,她也毫无怨言。
在她与丈夫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从小奋发向上,在工作单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每周末女儿回家,都会为福利院的孩子们购买物资,还经常组织同事一起到福利院献爱心。
这些年,刘抗美坚信“心灵美胜过外在美”,自己很节俭,不买贵重物品。退休后,她与丈夫仍牢记党员本色,践行着“学雷锋要做一辈子”的爱心坚守,坚持做到人退休了,弘扬文明风尚的思想不能退休,传承良好家风的信念不能退休,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不能退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文明家庭的内涵,引领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从身边小事做起,将文明与爱传递下去。
沈报全媒体记者:特约记者 吕良德
编辑:赫明
责任编辑:肖登军